2023中国环境科学年会-会议篇

2023中国环境科学年会-会议篇

会议核心部分全在11月23日,24日是参观海康总部的科技展厅,23日上午在总会场,先是主要领导致辞,并对当前环境政策做了一些解读,然后是一些主题演讲。23日下午分为了五个分会场,分别是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专题、人工智能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专题、非现场监管执法专题、大数据管理专题、网络安全专题。我们一行四人进行了分工,分别参加前面四个专题。

下面我主要讲下自身的收获,做个梳理和总结

大趋势:

①进一步强调了碳排放的重要性,如何利用新技术,构建创新模式,助力双碳

是重要的课题。

②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发展数字化,挖掘数据价值,构建数字化生态,数字化中国。

③生态治理需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进行精准实施,避免盲目治理。

④全国推行从上至下的软件一体化建设,类似重庆的1361,全面统筹设计,层层推进,提高产能输出,减少重复建设。在此过程中,全面实现数据共享,横向、纵向拉通数据的流转,只有数据共享了,才会真正实现数据价值。在未来,数据越来月重要,管理越规范。

⑤环保企业已经开始向工业互联网布局,为企业打造基于环境的解决方案,在大形势下,各个企业必须完成转型和管理优化,降低成本,并响应国家环保政策。

大数据分会场收获:

①甘肃管理模式和重庆思路一致,省市县实现统一,通过顶层设计建立标准。通盘统筹,在全国这种模式肯定是潮流,作为小型企业,我们如果定位,在统筹模式下找到自己的定位尤为急切。

②电信控股的公司在全国发展很快,控股公司+天翼云+电信这种模式和我们和铁塔的模式一样,但他们的黏性更强,业务覆盖的面积更大,势必会和我们产生竞争,当前环保行业,技术门槛不高,和容易复制,我们如何实现创新并守好自己的阵地是一大难题。

③清华的IOTDB多次被讲到,印象深刻,最大的优点我认为是可以和大模型无缝结合,省去了数据格式转来转去,存储方式多次改变的麻烦。后期我们有更大数据量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

④数据将来是重要资产,目前做DCMM认证的企业越来越多,我们需要去做这个认证,一是提升内部数据管理能力,提高员工专业技能,二是在项目上可以作为有利的控标点,根据会上报表显示目前川渝也就10家左右做了DCMM认证。

   软硬件作为数据的直接载体,国产化是必须行走的道路,我们必须走在前面,做好国产的适配,享受到第一波的红利。

⑤行业大模型大多处于规划、启动阶段,但行业内大部分还是使用的谷歌的BERT大模型,此模型是2018年谷歌推出的,最新的文心一言、盘古等还没有被行业快速接纳或者说国产大模型还未有成熟的环保行业落地,这是机会。

整体感受:

这次会议的组织只能说很一般,分会场很小、位置严重不够,分会场超级热,中途没人进行调整优化,导致全程边用资料扇风边听课,杭州开元名都大酒店贵为五星级,但我丝毫没感受到五星级的服务,问服务员能否降低会议室温度,说没办法,甚至中途直接关掉空调,搞得会议主持人都受不了,自己去开空调。中午在大堂准备休息一下,刚闭上眼就被服务员打断说大堂不准睡觉,自助餐厅还搞区别对待,对不同团队开放不同的菜,总之,吐槽的点很多。

会议的主题演讲内容,总体质量不高,有些演讲不符合分会场的主题,甚至其他会场的跑到当前会议室演讲,每个演讲时间很匆忙,像完成任务一样,讲完就下一个,和听众没有一个互动,很机械化。大部分演讲内容都是浮在表面,没有亮眼的创新,没有深刻的理解,突出一个平庸。

参会最好的效果是带着问题参加,根据内容结合自身情况引发思考和冥想,然后做下对比,如果自己上去演讲,什么样的互动,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控场最能体现公司的技术能力和魅力,本次会议后决定花一些时间对自己做下培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